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鳳儀書院參觀記

頭門
最近整修多年的鳳儀書院終於完工開放,我和家人得知這個訊息後,昨天下午便前往鳳儀書院參觀。新聞提到鳳儀書院是目前臺灣現存最大的書院遺蹟,而與我以前曾造訪過的文開登瀛藍田等書院相比,鳳儀書院的確是有比較大。

鳳儀書院位於鳳山城隍廟旁邊,現存建築由前至後依序是照牆、頭門、講堂、廳事,廳事兩旁則有學舍,而在主軸線外則有曹公祠與試院頭門遺址。目前鳳儀書院內有放Q版的歷史人物造景,廳事與學舍內則有布置展覽品。此外廳事中供奉文昌帝君,是從臺南孔廟以成書院分香而來。至於原曹公祠現在則是販售部(想要參拜曹公「曹謹」的話要去附近的曹公廟才行),試院頭門遺址看起來之後可能會作為售票亭。
原曹公祠

廳事(文昌祠)
鳳山縣城模型
而在目前的展覽品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屬「鳳山縣新城立體模型」了吧,可以看到以前鳳山城的樣子,仔細看的話除了鳳儀書院之外還能夠找到鳳山龍山寺與東便門等古蹟。

話說11月的時後還是免費參觀,之後除了高雄市民就得要收費了,想要省下門票錢的人得把握時機才行。
試院頭門遺址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近日因緣際會下完成的條目──「張有忠」

最近我所撰寫的條目「張有忠」已經確定通過DYK的推薦,應該不久後就會上首頁展示了。而其實當初會寫這個條目,只能說是有緣吧。

原本我最近是打算來補完臺南的聯境相關條目的,但是在購買書籍時,偶然在《寧南飄桂‧府城采風圖錄》這本書看到張有忠先生的資料。過去在六合境裡面晃的時後,我曾經從仁厚境福德祠晃到中華聖母主教座堂附近,那時便注意到這一帶有一些老房子,而在店裡挑書的時候,我便無意間看到一間過去曾在那邊見過的房子,仔細一看才知道那是張有忠先生曾擁有的宅邸,隨後才仔細閱讀張有忠先生的資料。

老實說在看到那篇文章之前,雖然有聽說過光華寮事件,但我完全不認識張有忠先生。拜讀過其事蹟後,書買回來的那天我就開始為他撰寫條目。然而那篇文章裡的資料其實僅能算是簡單介紹,所以我試著在網路上搜尋更多資料,幸運地找到該文作者在《台南律師通訊》發表的文章,獲得更為詳細的張有忠生平,而後又進一步地找到更多資料,方能將條目寫得更為完善,並推薦上DYK。

而順便在此提一下,我個人在寫歷史人物條目時,會以人物出生當時使用的行政區劃為主,再用括號來寫對應的當前行政區劃。而謝碧連先生在 《寧南飄桂‧府城采風圖錄》上僅寫張有忠出生於臺南州斗六郡,在《台南律師通訊》上則寫臺南州斗六郡湖山寮,然而比對一下便可發現在張有忠先生出生的1915年,臺南州還沒有設置,此時還是所謂的「十二廳」時期。為了找到當時的行政區劃,我先是試著確認「湖山寮」在哪裡,原本我以為可能是在今天的斗六市,後來才發現是在斗六旁邊的林內鄉湖本村。而在查到張有忠先生曾贈匾額給林內湖本村的天聖宮後,便更加確定文中的湖山寮就是湖本村。

確定位置之後,下一步便是比對臺灣堡圖來看其舊地名,得知該地舊稱「湖山藔」,位於咬狗庄。而由於過去我曾經撰寫過臺南市行政區劃這個條目,所以知道要翻閱哪一天的總督府官報來確認咬狗庄的上級行政區劃,其結果便是確認十二廳時期的「湖山藔」上面是「嘉義廳斗六支廳菜公區斗六堡咬狗庄」。在撰寫張有忠先生的條目時,有相當的時間都花在確認這個地址上。雖然說這只是整個條目的一小部分,但為了將條目寫得盡善盡美所以還是得努力完成。而在這之後我也會秉持同樣的精神繼續在維基上寫條目的,不過雖說目前是打算要寫聯境,但是也許哪天看了一下其他的資料又先寫了其他的條目。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聚珍臺灣與水流觀音街

聚珍臺灣
昨天為了想買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出版的書,在網路查資料後發現有一間名叫聚珍臺灣的店有在賣,便出發前往那間店看看了。



聚珍臺灣位在中西區公所旁邊的巷子裡,店面並不會很大,主要是販賣一些與臺灣相關的文創商品,另外有販售一些書籍。另外店裡還放一些書供人閱覽,其中包括2011年時造成話題的台灣漫畫月刊,過去只在網路上看過新聞與討論,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實體書的內容,至於看過之後有什麼想法就在此省略。而除了展售商品之外,店裡也會利用空間舉辦展覽。我去的時後店裡便在舉辦「臺灣弓道史料展」,除了解說看板外還有展覽相關實物。

清水寺
而在瀏覽了一會後,最後我買了《寧南飄桂‧府城采風圖錄》、《35風華造府城》、《發現日治下的老台南》三本書,第一本是以舊時府城寧南坊為主,介紹該地區的歷史,第二本書則是紀念臺南建城280週年特展的書,介紹臺灣府城的歷史與演變,第三本書則是日本時代末期出版的《臺南市讀本》的中文翻譯,不過有更換原先各文本的排列順序,並增添原書所沒有的插圖(成文出版社有翻印日文原版,圖書館應該可以找得到)。遠本我最近是打算在維基上面寫跟聯境相關的條目的,不過在偶然看到《寧南飄桂‧府城采風圖錄》一書介紹的張有忠律師事蹟後,昨天下午就找資料為他寫了條目
清水寺附近的老街屋

順帶一提聚珍臺灣所在的開山路三巷也是府城保存下來的老街之一,清朝時因為清水寺的觀音神像是用流木所雕,使得該地被稱為水流觀音(街),日本時代則先是稱為清水寺街,後來改為清水町一丁目,戰後才改成開山路三巷。目前街上仍保有舊式的街屋,此外近來街道旁有彩繪並作造景。其實臺南市區還有很多的老街屋,只是分得有點散,除了像神農街(北勢街)等地有被打造成觀光景點外,多數的老街屋只是靜靜待在城市一角。但願將來能有更多的老街屋能被重視,並能修繕回舊貌。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臺南歸仁、安南、中西區遊記

最近得到歸仁美學館與臺灣歷史博物館有新展覽的訊息,趁著今天有空,便打算出門去看展覽順便參觀一下附近的景點。

歸仁美學館
首先第一站去的是正在舉辦「時空穿梭、今昔意象」展覽的歸仁美學館,展出的東西是臺南監獄的文物。而關於歸仁美學館,過去曾經是警察局,從外觀可以看出來很有日本時代晚期的建築風格,而關於這棟建築的沿革則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官方採用的民國42年興建說,一種則是有學者指出的昭和年間建築說,後者認為這棟建築即是日本時代的歸仁庄役場。至於哪種說法才正確,恐怕還有待研究,不過若是能找到日本時代歸仁庄役場的照片,爭議應該就能平息了吧。


日本時代的「食請求表」

展覽的空間並不會很大,不過仍是可以見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例如過去的文獻檔案,還有監獄人員使用的器物等等,而由於歸仁美學館裡仍保有過去的拘留室,所以也能讓人見識到過去被逮捕後會在怎樣的環境下生活。順帶一提,歸仁美學館裡的拘留室會讓我聯想到在虎尾郡役所裡看到的拘留室。

而這次提供文物的臺南監獄,現在位在高鐵臺南站一帶,不過過去是位在臺南中西區,如今是新光三越西門店與大億麗緻酒店,原址附近還有留幾棟宿舍區建築(大多數的宿舍則遭到拆除)。不過雖然監獄建築遭到拆除,但是「中央臺」仍保存下來,只是被拆掉重組在歸仁新址旁邊。今天一進去歸仁美學館就看到了中央臺的模型,不過本尊目前被隔絕難以接近,而且保存狀況也有些欠佳。


中央臺本尊
模型
而在離開美學館之後,接著是去北邊的歸仁農會看「八角亭」,這個八角亭其實過去是稻種庫房,不過約在1970年代已經停用。之前這裡被打造成藝文展覽場所,不過我去的時候並沒有活動,所以鐵門是拉下的。

接下來我所造訪的地方便是臺灣歷史博物館,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參觀當期的特展。這次的特展叫作「來自四方:近代臺灣移民的故事特展 」,從名稱可以看出是在介紹與移民有關的歷史,不過這裡的移民指的不只是從國外來的移民,也包括「國內的移民」(遷居到城市的原住民)。而在參觀這次展覽後,我才知道在永康區那邊原來有個排灣族部落「小古華」,他們是來自屏東春日鄉的古華部落,當初為了謀生而陸續來到永康,後來便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小部落,故鄉的古華教會還在永康設了分會。此外也總算弄清楚了為什麼過去會在高雄旗津發現蔣公廟,原來那邊是浙江大陳人遷居的聚落。另外多虧了這次展覽,我才知道原來在臺灣是有一群人雖然擁有國籍但是並沒有戶籍的情況。看來對於臺灣史,我需要學習研究的地方還很多。

鎮安堂
而在看完展覽之後,我下一個去的地方是飛虎將軍廟,裡頭供奉的是二次大戰的日本軍人杉浦茂峰。根據廟裡的簡介,杉浦茂峰在二次大戰期間的一次空戰中被擊落,但是為了避免飛機墜毀在海尾寮,所以他盡可能將飛機往郊區開去,但在跳傘逃生時被美軍擊中身亡。後來二次大戰後有村人看到神秘男子出沒,但要追查時又不見蹤影,後來海尾寮向當地海尾朝皇宮的保生大帝請示才知道是二次大戰身亡的杉浦茂峰顯靈。當地居民感念他讓海尾寮免於被失事的戰機波及,遂在當年墜機地點建祠祭祀,後來祠又擴大成如今的「堂」(該廟正式稱呼是「鎮安堂」),並且隸屬於海尾朝皇宮轄境。

飛虎將軍的成神故事跟跟臺灣傳統信仰中歷史人物成為神祇的方式有些相似,像是鳳山曹公祠即是鳳山知縣曹謹因為修建曹公圳等事蹟而被當地居民供奉,只是由於杉浦茂峰等被供奉的「日本神」來自國外而顯得特殊。不過二次大戰期間正好是臺灣傳統信仰遭到日本皇民化運動攻擊的時候,結果後來臺灣傳統信仰反而將一些對臺灣人有所貢獻的日本人變成自身的一部分,歷史有時候真的是很有意思。


海尾朝皇宮
那麼既然都到了海尾寮,所以接下來造訪便是與飛虎將軍廟相關的當地大廟「海尾朝皇宮」了。根據該廟所提供的簡介,道光年間臺江內海陸化時,有來自府城的吳椪舍招募族親來此拓墾,同時搭有草寮供奉保生大帝。後來光緒年間當地居民集資把草寮改建成廟宇,命名「朝皇堂」,後來歷經修繕,到了1975年才建成如今的廟貌。而關於海尾朝皇宮,還有個必須提到的「大廟興學」。「大廟興學」是指2007年開始,由海尾朝皇宮與臺南社區大學合作開辦的社大臺江分校,在廟裡面可以看到展出的成果照片與海報,而由於辦學有成,根據新聞報導還有波蘭來的大學生來參訪。

普濟殿
原本我的計畫是到朝皇宮就結束的 ,不過還有時間,就去了中西區晃一下,結果偶然來到之前一度想找卻沒找到的普濟殿。普濟殿據說是明鄭時期便有的廟宇,名稱還是明寧靖王朱術桂所賜。另外還有傳說府城的風水有鳳凰之勢,而普濟殿與昔日街道形成了一個網罩住鳳凰的頭讓牠飛不走,使得府城得以興盛繁榮。

而後我又在市區裡繞了一會,最後跑去文化中心看鴨子(老實說比起一窩蜂地去看氣球鴨,我還比較喜歡看活生生的鴨子),結果意外發現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剛好在文化中心辦展覽,介紹臺南南疆(南區、仁德區)的文化資產。展覽中還介紹了一些供奉日本人的廟宇,我才知道原來在附近還有其他像飛虎將軍廟的廟宇,之後得找時間去造訪才行。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白河遊記 (崁頂福安宮、水火同源、火山碧雲寺、白河大仙寺)

昨天趁著中秋連假,我跟家人出門到白河的崁頂福安宮拜拜,順便去附近的火山碧雲寺與大仙寺參訪。

崁頂福安宮原本是一間普通的小土地公廟,後來因為信眾感念土地公的靈驗,逐漸擴建成一間大廟。不過跟旁邊所擺設的完工概念圖比較,目前還只是在擴建中,等到完全落成恐怕還要好一陣子。這讓我想到歐洲的教堂也有不少是歷時多年才落成,而目前最具代表的例子便是西班牙的聖家堂,雖然已經是知名觀光景點,但其是一個到現在還在施工中的工地。
崁頂福安宮擴建前的舊廟

 而由於當天是崁頂福安宮福德正神的聖誕千秋,所以來參拜的信眾相當的多,廟埕前除了搭有戲臺外,還看有乩童在進行儀式,不過由於我對此並沒有研究,所以不是很清楚儀式的目的。


而在離開福安宮後 ,今天的下一個行程是在前往火山碧雲寺途中會經過的水火同源。水火同源是臺南很早就被發現的名勝,在清康熙年間便已被記載在《諸羅縣志》上(今天臺南的溪北地區在清朝時是屬於諸羅縣,即後來的嘉義縣所管轄)。原本火焰只有一束且相當猛烈,但在1964年的白河地震之後火焰分散成幾束。其原理便是地理下有天然氣不停冒出,使得火焰可以持續燃燒。



據說為當年眾人結廬的「學地」
而在造訪過水火同源之後,下一站便是列為古蹟的火山碧雲寺。火山碧雲寺是從山腳下的白河大仙寺分家而來。根據文化資產局的資料,乾隆年間有一位名叫李應祥到大仙寺修行,後來在山上擇一福地繼續修行 ,後來有林啟邦等八人在附近結廬學習,彼此常互相請益,後來據說他們參加科舉都榜上有名,遂在感念之餘購地捐為寺產並興建佛寺。寺名則有形容當地滿山蒼翠,似帶穿雲的景緻以及祈佑士子青雲直上,登步碧霄之意。而李應祥後來無意仕途,受戒釋門,成為大仙寺第三代住持與碧雲寺的首任住持。然而兩寺的密切關係則到了日本時期,因為寺產爭議而在白河庄長林占春的調解下分家獨立。而在碧雲寺的下面有座碧雲公園,據說當年林啟邦等人結廬的地方就在裡頭。


  
而作為碧雲寺源頭的白河大仙寺 ,同樣也被列為古蹟。首任住持為參徹禪師,於康熙年間到此,寺名由來據說是因為當地地理有「仙人拋網」之說。跟山上的碧雲寺相較之下,或許是因為腹地較為充裕,所以感覺大仙寺的建築布局較為開闊。


話說這次造訪的三座寺廟不知為何都剛好有工程在進行,等將來落成之後再去造訪吧。不過,不曉得會要多久就是了。

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

萬巒、內埔遊記

上週日我跟家人去屏東萬巒、內埔來個一日遊,探訪當地的古蹟、老屋。原本一開始只是想去看看萬巒的萬金聖母聖殿,後來在我調查附近還有哪些景點之後,便規劃成一日遊的行程。

我們經由國道3號前往萬巒,而途中在萬巒市區停下來買飲料時,我偶然注意到一棟建築──萬巒警察分駐所 。雖然外觀貼上了磁磚,但其形式有日本時代的味道,遂拍了幾張照片,回家一查,果然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建築,只是外觀給拉皮過了。

而此行的第一站是到位於萬巒國小附近的東柵門遺跡,不過事實上殘存的只有柵門旁的城垣。從斷面上可以看到是石頭砌成,而牆上的方孔據說是當時的槍孔。

離開東柵門遺跡後我們便前往萬金,路上遇見了一間造型蠻特別的7-11,或許是為了配合萬金聖母聖殿而特別設計的。而這間7-11的北邊不遠處,便是此行所要造訪的重要景點──萬金聖母聖殿。由於抵達時教堂裡面正好在作禮拜,所以我們全家只是先在外面看看,等到禮拜結束之後才進到裡面參觀。




萬金聖母聖殿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當時屬於道明會的郭德剛神父在萬金一帶傳教並興建教堂,但傳教並不算順利,且教堂還曾遭焚毀。現在教堂外觀的基礎建立於同治年間,也是在那時教會得到清朝官方的認可,頒發「奉旨」與「天主堂」兩個石碑。而在1984年萬金天主堂被敕封為「宗座聖殿」,成為臺灣第一座宗座聖殿,在臺灣各個天主教堂中有相當的地位。

維基百科上的照片可能是剛整修好時拍攝的,所以外牆是全白的,但是我們那天去時牆面已經有點斑駁了。 另外南邊的鐘樓是最近一次整修時所重建,但是部分學者與文史工作者認為在欠缺當時興建資料的情況下重建鐘樓的行為是不太恰當的臆測性復原。以學術的立場來說,自然是希望盡可能保存「真」的部分,但是對某些人來說則認為應該盡可能重建成理想的樣子。在古蹟修復的議題上,原本就會有各式各樣的聲音與意見,光是要以什麼時候的樣子當基準就很有討論空間,如何解決過程中的爭議,努力達成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就只能端賴社會各界人士的智慧了。


 此行的下一站是在萬金附近的客家聚落「五溝水」,這個聚落本身被公告為屏東縣的文化景觀。而在到達那邊之後,果然見到不少老房子,像是有名的劉氏宗祠、觀海山房等等。此外流經聚落的溪水看起來相當清澈,還有人在裡面戲水。萬巒鄉裡面除了五溝水之外,還有頭溝水、二溝水、三溝水、四溝水等聚落,其由來據查到的說法是因為有五條水圳在萬巒附近注入東港溪支流五魁寮河中,而當時墾民自西向東地在兩岸附近陸續開墾,遂依順序命為幾溝水。
 

臺灣的古蹟保存過去在相當程度上偏向於「點」的保護,後來才引入文化景觀的概念式著進行面的保護(過去一些老街保存或許可說是「線」的保存)。像這樣一整個聚落大致上還能有一定數量的老房子的地方不多,希望五溝水的韻味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而在離開五溝水之後我們一家驅車返回萬巒市區,打算品嘗一下當地名產萬巒豬腳。途中經過泗水大橋時,發現河岸上有一群黃牛,就停下來拍照,畢竟在市區裡很難看得到牛。而或許是接近中午的緣故,所以大部分的牛都躲到橋下的陰影去了。不久我們便抵達萬巒豬腳街,發現慕名而來的人還真不少,還好我們運氣不錯,剛好有位子可以用餐。

用過午餐,接下來的目的地便是位於內埔鄉的天后宮與隔壁的昌黎祠。內埔天后宮在文化資產局的登記名稱是「六堆天后宮」,在乙未年抗日時,六堆人即是在此選出正副大總理。昌黎祠位在天后宮隔壁,兩間廟互通,從名稱便可知道所供奉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郡望昌黎,自稱為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而這間昌黎祠是全臺為一以韓愈為主神的廟宇。臺南的三山國王廟裡雖然也有供奉韓愈,但那是陪祀而非主祀。另外與被列為古蹟的天后宮不同,由於昌黎祠有改建過,所以即使是有相當歷史的老廟,但是並未被列為文化資產。李乾朗教授的著作中指出原本昌黎祠的牌樓式門面為一大特色,但很可惜地在1970年代被拆除重建,目前的外觀雖然也是牌樓式門面,但是比例與外觀仍與舊廟有所差異。



在廟宇附近拍照時,恰好發現廣場另一頭有個「內埔老街」的招牌,便與家人一同走進巷子裡看看。老街裡面除了有老房子外,有些牆上還有畫作,例如有條巷子叫青花巷,旁邊的牆上便畫上了藍色的花。而在這條青花巷裡面有棟兩層樓的房子,說是以前的酒廠。




在內埔老街繞了一陣後,我們前往內埔西北邊的新北勢庄東柵門。以前的聚落有的會佈局成一座小城寨,用柵門來分隔內外,但是就像臺灣一些老城的城門城牆被拆掉一樣,在已經不需要像過去那樣靠鄉里自保之後,柵門也失去原本的存在意義而被拆毀,只有部分保存下來。而在屏東縣,被列為文化資產的柵門(隘門)還有位在新埤鄉的建功庄東柵門、佳冬鄉的茄冬西隘門。


造訪完新北勢庄柵門,因為時間尚早,所以便經由省道前往鳳山,除了吃個點心,也順便看一下鳳儀書院整修得如何了。而目前鳳儀書院看起來已經整修得差不多了,但似乎還沒有正式開放。等到書院開放參觀後,一定要再來造訪才行。在這之後我們又一路來到高雄鼓山的哈瑪星、西子灣,在我搬離高雄數年後,這裡的景觀改變了不少,像是大公路橋沒了、公園陸橋只剩下紅色橋身等等,最後在高雄忠烈祠眺望高雄的風景後,為今天的行程劃下了句點。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南科遺址意象尋訪記

過去在2012年,我曾打算拍攝南科遺址的照片以充實臺南市文化資產列表的內容,但那時候準備工作做得不夠充足,在南科園區晃呀晃的只看到「道爺南糖廍遺址」的意象造景。最近在旅遊文宣上看到南科遺址意象的介紹後,才打算重新尋訪這些遺址。

南科園區裡面有數十個遺址,但是有設置意象造景的只有列為文化資產的八個遺址,而由於「南關里東」與「右先方」遺址被列為一個文化資產,所以意象造景實際上是七個而已。其中位在南科園區裡面的分別是「道爺古墓」、「道爺南糖廍遺址」、「五間厝南遺址」、「南關里東及右先方遺址」與「新市‧木柵遺址」,而位在樹谷園區里的則有「旗竿地遺址」與「瘦砂遺址」。

這週二我到達南科後,先是造訪「新港社地方文化館」(南科新港堂一樓)與「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在PARK17商場附近),然後才去找遺址意象。結果天氣在中途開始變壞,只又找到「道爺古墓」便回家(半路上遭逢大雨)。

今天看天氣似乎有好一點,於是決定再次前往南科。首先是找「南關里東及右先方遺址」,之前我在右先方遺址那裡找不到遺址意象,今天才發現原來是在南關里東遺址那邊。接著找木柵遺址時騎過了頭,結果騎到旗竿地那邊,往回騎才發現是在另一邊車道旁。而在「新市‧木柵遺址」附近還有豐華福安宮舊址。而在之後的探訪行程就較為順利了,先後找到了瘦砂與五間厝南。

以下是各個遺址意象與所在位置:
道爺古墓:位在環西路二段北向車道上,介於南科三路與西拉雅大道之間。
道爺南糖廍遺址:位在南科三路與環西路的路口附近,南科三路東向車道旁。
南關里東及右先方遺址:位在環東路二段北向車道上,南科八路與南科七路之間。
五間厝南遺址:位在環西路一段與奇業路口附近
新市‧木柵遺址:位在南科七路與木柵港東路路口附近。

旗竿地遺址:位在木柵港西路與曼陀林路路口。
瘦砂遺址:位在堤塘港路上,接近南科三路處。




















底下再介紹其他南科拍攝的照片:

豐華福安宮舊址
豐華福安宮舊址:豐華福安宮是木柵港街的媽祖廟,道光三年(1823年)因曾文溪氾濫破壞木柵港街而遷移 。2010年發現古建材「大角磚」後設立地標紀念。












公共藝術‧「小黑」
臺灣第一狗(現存於南科考古文物陳列室)
「小黑」與「臺灣第一狗」:「小黑」是設置在南科管理局前面的公共藝術,典故來自南科南關里遺址出土的「臺灣第一狗」。「臺灣第一狗」距今約有5千年歷史,其遺骸完整可能是因為有人特意埋葬,故也是臺灣早期人類已有飼養家犬的證明。









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臺南避病院與臺南廳長官邸近況

2012年拍攝的臺南避病院
最近在網路上讀到這兩處以前拜訪過的歷史建物正在施工的新聞,趁著今天天氣不錯就利用還書的機會順便去拍照了。

周邊整頓後
關於臺南避病院我曾經在鞠園分享照片,我還記得那時候是在下雨天拍照的。臺南避病院是治療傳染病的隔離醫院,過去周邊都是魚塭,算是都市的邊緣地帶,但同時也位在臺南市區與安平的重要道路上。臺南避病院後來改稱濟生醫院(1934年的臺南市鳥瞰圖上便是寫作濟生醫院),二次大戰結束後改成814空軍醫院,空軍醫院遷走後交給市警局交通隊使用,而在交通隊遷走後則閒置至今。由於有議員建議保留,所以目前除了要進行古蹟審查的主廳舍之外,其他的部分都拆掉改成停車場了。根據市政府的說法,此處除了做為停車場解決停車問題外,亦做為公車轉運站。
整修中的廳長官邸

臺南廳長官邸則是市定古蹟之一,不過相對於知事官邸洋館已經整修活用,廳長官邸則是一直閒置,期間還發生過毀損爭議,不過所幸總算是開始整修了。不過整修之後要如何運用大概又會是個難題,雖然旁邊有育樂街所以應該不愁人潮。

話說最近臺南市有很多古蹟都在整修,像是臺南地方法院也在整修,雖然沒有要把高塔蓋回去有點可惜。不過仍然有很多文化資產尚待發現與修復,希望臺南與其他縣市的文化資產都能受到更妥善的照顧,不要再莫名其妙失火或是有怪手暴衝了。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4月16日‧山上、左鎮、玉井、楠西、南化、新化遊記

        今天放假,我便打算用來實現之前的旅遊規劃。最初是在編輯維基百科的「左鎮人」條目時看到關於陳春木先生的介紹資料,便想要參訪菜寮化石館與自然史教育館,後來覺得還可以順道去其他地方,幾經規劃後便發展成了逛六個區的旅遊計畫,已蒐集日後編輯條目可用的照片。

南洲開靈宮
       從家裡出發後我先是沿著臺一線途經永康跟新市,然後走鄉道140號到山上區。半路上偶然見到一座朝天宮,便順手拍了張照片,再繼續前往原先規劃的第一站──「開靈宮」。開靈宮是一間只有一進的廟宇,主祀樹德尊王,廟後則有一棵老樹,廟中沿革介紹說這棵老樹是「雨蘭松」(網路上其他介紹文說此樹即是阿勃勒,且樹齡高達250年),主神金身即是取材自這棵樹。而廟宇前面的廣場也有數棵樹木。

山上天后宮
        而在參觀開靈宮之後,下一站則是位在山上國中對面的山上天后宮。該廟是山上區的重要廟宇,規模比開靈宮大上不少。山上天后宮所供奉的二媽(二娘娘、玉二媽)據廟中沿革說是隨明鄭士兵來到山上,故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而大媽則來自善化的茄拔天后宮,三媽則來自慶安宮,乃光緒五年(1879年)舊廟因地震倒塌遷建現址時迎奉而來。

        離開天后宮之後,我沿著縣道178號接臺20線前往左鎮,途中拍了一些公家機關、學校校門的照片,其中包括山上水源地的大門。由於山上水源地目前屬於管制地區,雖說提出申請後便能參觀,但現階段似乎只接受團體參觀,所以目前只能夠就此路過了。

       而在左鎮要參觀的第一站,自然便是原先的重點菜寮化石館與旁邊的自然史教育館。印象中我似乎在很小的時候曾經跟家人到過此地,但似乎因為當時時間不對而沒有進去參觀。館中展示了不少化石,不過知名的早坂犀牛與左鎮人化石因為原件被收藏在臺北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所以館中展示的是複製品。化石館旁的自然史教育館三樓有展示與陳春木先生有關的文物,我有拍了些照片已備將來寫條目時使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樓舉辦的特展「品頭論足‧鸚鵡螺與菊石化石」解開了我過去已有但未曾深入探討的疑惑──菊石跟鸚鵡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在我印象中兩者都是有著螺旋外殼的生物而已,現在才知道關鍵在殼的細節上,例如鸚鵡螺殼內的隔板是向內凹的,而菊石則是向外凸出的。這也算次旅行的意外收獲吧。

玉井北極殿的烏龜們
       離開化石館後,接下來我造訪了噶瑪噶居寺,發現即使是同樣的菩薩,在臺灣民間信仰與藏傳佛教中的造型可說是大相徑庭 。而後又前往左鎮市區,造訪口社寮阿立祖壇,以及試著尋找糖鐵左鎮車站的遺跡。之後便結束左鎮的行程,繼續走臺20線前往玉井。

       在玉井的第一站是當地的重要廟宇──玉井北極殿 ,過去跟家人旅遊途經玉井時曾經見過這間廟,但實際走進去還是第一次。而一走進去我便吃了一驚,地上居然有一堆烏龜,後來才想起來新聞曾經報導過玉井北極殿裡養著許多烏龜的事。而除了烏龜之外,廟中也保存了些古碑與古匾,具有歷史價值。

鐵谷山廟
       稍做休息後,接下來造訪了玉井糖廠與噍吧哖紀念公園,然後就沿著臺3線往在楠西的鐵谷山廟出發。鐵谷山廟所在的位置相當的裡面,雖然沿著鄉道186號走到底就可以到,但中間有部分路段路況實在不太好。鐵谷山廟廟名中的「鐵谷山」是放廣坪的別稱,而放廣坪則是噍吧哖事件中的戰場之一。廟中供奉方府千歲、劉府元帥與陳府三元帥,以及福德正神,前三位神即是當年的抗日領袖方大戇、劉德杓與陳荷三人。據《南瀛抗日誌》一書的介紹,該廟的興建是因為龜丹神農殿的神農大帝降駕指示三位神明要在鬥內山發展,望信徒協助先行建廟而建。

蘇家古厝

       離開鐵谷山廟後,往回返回玉井參訪兩個與噍吧哖事件相關的景點,一個是竹圍江家古厝,另一個是虎頭山上的余清芳紀念碑。其中竹圍江家古厝的解說牌提到當時竹圍庄遭日軍重創,15歲以上的男丁皆斬無赦,而屋舍亦大多被燒毀。目前維基百科的西來庵事件條目仍有待擴充,收集更多資料後再來加以編輯吧。




鍾家古厝
       離開玉井之後,我沿著臺3線抵達南化市區,後走臺20乙到西埔看看當地的新南糖廠,然後返回左鎮改前往新化。當初在規劃時,原本只有打算參觀新化武德殿,因為老街與街役場以前已經參觀過了,而武德殿整修後則只有在外頭拍外觀照而已,這次主要是要參觀內部。不過在看過裡面的導覽文宣後,又去參觀了蘇家古厝與鍾家古厝。不過地圖上標示的有點簡略,古厝又都在小巷子裡,繞來繞去之後才在當地居民幫助下找到目的地。蘇家古厝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雖然有提列為古蹟的打算,但似乎由於修復費用的關係而尚未列為古蹟。至於鍾家古厝在日治時期曾被列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之一,現已公告為古蹟,但尚未修復完成。

      而在參訪完上述兩處臨時新增的景點後,我便踏上了歸途。不過之後便是要整理這次旅程中所拍攝的照片,以及收集整理資料來編寫相關的條目了。

  (註:本文圖片部分尚未上傳到維基共享媒體者在此先以「cc-by-sa-3.0」分享授權,但文字部分則保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