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鯤喜灣遊記

瀨口庄路口的大樹
雖然標題是鯤喜灣遊記,但其實照我今天的行程順序來說的話應該是「灣喜鯤」。由於放假的關係,想說很久沒出去逛了,便排了個在南區一帶逛逛的行程。

鹽埕北極殿南營
首站是過去在史冊上留名,但現在已經散庄的「瀨口」。過去臺灣最早開闢的鹽場「瀨口鹽場」就位在瀨口聚落附近,不過在清朝初期因為洪水關係,鹽場後來在今天的鹽埕一帶重建。瀨口庄在日本時代初期還在,有畫在臺灣堡圖上,1897年左右居民大約還有69戶(231人)。但據說因為疾病蔓延之故,瀨口人口不斷外移,最後在1924年遷村。有一部分的居民搬到北邊的鹽埕,當地的主神池府王爺則被供奉到鹽埕北極殿裡面。而近來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認為鹽埕北極殿南營附近可能就是昔日的鹽田所在。要造訪瀨口的遺跡的話,可以走中華南路233巷。

而在離開瀨口舊址之後,我從小路來到臺17甲前往灣裡,造訪當地的角頭廟與主廟萬年殿。灣裡主要的角頭廟有省躬社(鸞堂)、馬鎮宮、保安宮(又稱「姓黃仔王宮」)、同安宮與超峰寺 (舊稱「佛祖壇」),除了馬鎮宮剛好在臺17甲旁,比較好找外,其他的角頭廟幾乎都得進到聚落內的街巷內才能造訪。
萬年殿王船

灣裡主廟萬年殿有一特色便是在廟中供奉有王船,而且王船並不像其他地方一樣會火化。而廟中的王船據說是過去在喜樹與灣裡之間被發現,上面還有載三尊神像,然而因為兩邊居民起了爭執,之後經過協議,王船歸灣裡(萬年殿) ,神像歸喜樹(萬皇宮)。

而在離開灣裡之後,下一站便是北邊的喜樹。在兩地之間有一大片空地,過去曾經是鹽田,但隨著臺南鹽場關閉而廢曬。其中一部分土地現在已經拿來運用,像是南區分館就位在灣裡鹽田的北端。到了喜樹之後,今天主要是進老街裡逛逛。裡面的巷道蜿蜒曲折,一不小心的話也許會迷路。由於近來是政府推動觀光,所以老街裡面有設置了一些公共藝術。雖然這邊可能並沒有像鹿港老街那樣熱鬧,但是還是能感受到一些過去傳統聚落的樣貌。
喜樹的老建築與公共藝術

而在離開了喜樹之後,接下來造訪的是我第一次來的鯤鯓。過去臺江內海有七個鯤鯓,而現在這個鯤鯓聚落據說是其中的四鯤鯓。當地主廟是龍山寺,供奉清水祖師。過去在去黃金海岸或興達港的時候,看過許多次龍山寺的牌坊,但到今天才第一次去鯤鯓造訪。這裡也一樣保有舊時聚落的樣貌,有著曲折的巷道與老屋。而在龍山寺南北各有一座井,北邊的是龍井,南邊的是虎井,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是當地重要的水源。

龍山寺
 在鯤鯓聚落裡繞了一圈後, 我今天主要的拍照行成便告了一個段落。不過在離開鯤鯓的時候,偶然在一座差不多乾掉的魚塭裡看到一大群鳥,算是個意外的收獲吧。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文化中心的小鴨們

鴿群與鴨子
臺南文化中心的水池周邊,向來有許多的動物出沒,除了數量龐大的鴿子群外,還有水裡的魚及烏龜。而近年來,池子裡又多了一群鴨子,剛開始鴨子主要待在池中的「小島」上,後來逐漸熟悉環境,開始在岸上出沒。


而在今年春天,我從報紙上得知水池裡多了一群小鴨們後,便找時間去看小鴨。第一次看到那群小鴨們的時候,小鴨們還很小,緊跟在母鴨的身邊。小鴨的身上有著兩種顏色的毛,背上偏黑色,腹側則偏黃色。

4月8日的小鴨們


而在大約過了約兩個禮拜之後 ,小鴨們長得比之前大隻了,背側的毛看起來比較像是棕色。此外有些小鴨的頭部全是棕色的,有的小鴨臉頰則是黃色的。那天去的時候,母鴨正把小鴨帶到岸上逛,所以我剛好可以近距離地幫小鴨拍照。岸上待著的鴿群對與上岸來的小鴨沒甚麼反應,就待在那邊休息。話說鳥類好像在看某種特定東西的時候,會只用一邊的眼睛來看,而不像人是整個臉轉過去看。這或許是因為鳥的眼睛位置比較偏向兩側,而人的眼睛則位於正面吧。


4月24日的小鴨們

用單眼看我的小鴨












5月時再去看時,小鴨們已經變得更接近大鴨了,原本黃色的毛似乎變成白色了。而且這時的小鴨也不再像之前那樣黏著母鴨,雖然還是在母鴨附近活動,但彼此之間的距離變大了,或許這表示小鴨們即將獨立自主了吧。或許下次再造訪時,就不能再稱呼牠們為小鴨了吧。希望這些小鴨們之後能在文化中心裡健康茁壯,明年再多生新的小鴨。

5月11日的小鴨們

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2015年北基行 (下)

海港大樓
第三天的計畫是到基隆遊覽,以前雖然有到過基隆但是都只是路過而已,並沒有好好地逛過。而當我出了基隆車站時,天空正下著雨,但這並不妨礙我的行程,馬上就拍了車站前的海港大樓(基隆港合同廳舍)與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的照片。而後我往東行,沿途造訪了基隆的城隍廟慶安宮代明宮、福德宮以及有著知名廟口夜市的奠濟宮。而在代明宫那邊,我偶然見到了對面巷子裡的居民會從樓上把籃子吊下去,讓郵差把東西放進去後再把籃子拉回住家的景象,不曉得這算不算基隆當地特有的生活習慣。

許梓桑故居
而從奠濟宮旁的小巷子往山上走去,偶遇幾隻貓咪與一直在吠的狗之後,便來到位於山上的許梓桑故居。許梓桑故居即是「慶餘堂」,屋主許梓桑曾當過基隆街的街長 與臺北州的協議會員等職,他也參與基隆的地方事務,當過基隆大同吟社的社長,並與基隆名人顏雲年有所往來。然而雖然屋主是位對基隆有所貢獻的人物,但許梓桑故居目前還沒有得到完善的修護,僅有殘壁讓人追思。

神社狛犬
下山後越過田寮河,經過基隆市政府(基隆市役所)與義重町老街後,便來到基隆中正公園的入口,而這裡也是昔日的基隆神社。日本時代日本雖然在臺灣蓋了不少神社,但是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得到妥善保護,是以除了桃園神社(桃園忠烈祠)尚能看到較完整的神社建築外,大多數神社遺址都只剩下一些遺蹟可供人遊覽。而在基隆神社這邊,除了入口處被改建的鳥居之外,殘存的遺蹟包括一座石燈籠、一對狛犬與參道。話說通往「烈士堂」(昔日神社本殿)的階梯走上去的時候還好,但是要走下去的時候才發現感覺很陡,而且地上濕滑兩旁又沒有扶手,雖然不算很高但走起來比走芝山岩的百二崁還可怕。

中元祭祀文物館
之後從昔日拜殿旁的步道走去,在往上走便到了基隆的「中元祭祀文物館」,也就是「雞籠中元祭」的主普壇。文物館裡面有介紹雞籠中元祭的由來與活動內容,而從文物館也能眺望基隆市區。只可惜當天基隆因為水氣瀰漫,一片霧濛濛的樣子,若是能在晴天的時候造訪應該會更好。

基隆醫院
基隆港的老鷹
而在走回基隆車站的路上,剛好經過了基隆醫院。雖然基隆醫院並未被列為文化資產,但可是被選為基隆市的「歷史建築十景」之一。雖然外表被貼上了磁磚,但從大門的拱圈還有大廳裡面等處還是能察覺到這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建築物。

再次途經基隆港時,這時雨已經停了,從遠處便可看到水面上有鳥在飛。原本我還在想說會不會是海鷗,走近一看才發現是老鷹,而且數量還不少,可能是從附近的山上飛下來的吧。在此之前我還沒有想過會在海邊看到老鷹。

離開基隆之後,我在南港下車,坐捷運到內湖。路上剛好經過昨天的空難現場,從捷運車廂便可看到河中的飛機殘骸以及附近眾多的搜救人員。實在是沒想到會在我到臺北的時間遇到這種事件,從網路上的新聞可以知道,這場空難造成不少乘客與機組員再也回不了家,但機師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若是飛機不幸墜毀在附近的住宅區,又或是撞上附近的高壓電塔甚至是捷運橋樑,所造成的損傷絕對會比現在還要大。希望這次的事件能夠讓臺灣的航空界學到什麼,讓飛航安全再往上提升,也希望日後可以不要再有類似的事件重演。至於這起事件意外讓維基百科又登上新聞版面之事,則待他文再提。
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內湖統制倉屋架
而在我抵達內湖之後,便步行前往「內湖庄役場會議室」。內湖庄役場會議室是臺灣少數保存的庄役場建築之一,已經有整修過。然而附近由於都市更新的關係,使得另外兩個歷史建築「內湖庄役場」與「內湖統制倉」並沒有完整保存下來,像是統制倉就只剩下了屋頂支架,實在是覺得有些遺憾。

而在走到文德站坐捷運回到臺北車站,稍做休息之後,便搭客運南下返回臺南,結束了我這三天兩夜的臺北基隆之行。






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2015年北基行(中)

芝山巖惠濟宮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搭乘捷運到芝山站,接著走去芝山岩。芝山岩雖然不高,但裡頭林木茂密,一時會讓人以為是在哪邊的山區裡。山上有士林地區的三大古廟之一的芝山巖惠濟宮,此外還有昔日的芝山岩隘門。只要沿著芝山巖惠濟宮的大牌坊走上去,便會經過昔日的西隘門,而從西隘門再往上去便是惠濟宮。廟宇前方可以眺望周圍景色,若能在天氣良好的時候造訪就更好了。

百二崁
芝山巖惠濟宮其實過去是三座廟,分別是供奉開漳聖王的惠濟宮、供奉觀音的芝山巖與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祠,後來整合起來,以「芝山巖惠濟宮」作廟名。開漳聖王位居正殿,觀音在後殿一樓,文昌帝君則在後殿二樓。廟旁有座懷古園,裡頭立有「惠濟宮碑誌」與「芝山合約碑記」兩座古碑,園旁東側則是更往裡頭去的登山步道 。

沿著步道往東走去,在經過「六氏先生墓」與「大墓公」不久,便會來到紀念戴笠的雨農閱覽室,在日本時代則是芝山巖神社。從這裡往南邊走便是昔日的參道,也是當地有名的「百二崁」。從上面往下看實在是相當地陡,而且地上又因為下雨的關係所以有些濕滑,但是為了拍由下往上看的照片還有找「石馬」,所以我便握著扶手小心翼翼地走下去,拍完照再走上來,然後走步道繞到重砌的「北隘門」去。而在芝山岩繞了一圈後,我便搭公車前往故宮。

這次前來故宮,主要是為了看大英博物館的特展而來,所以並沒有到主館去看展。而且光是在大廳那邊就可以看到聲勢浩大的陸客團,有點不想與那麼多的觀光客擠在一起。大英博物館特展位於故宮的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相較於第一展覽場的人聲鼎沸,這裡就顯得平靜許多,不過仍有不少訪客。展場內部是依照年代先後規劃主題,擺設相關的文物,例如在介紹宗教的區域便展示以前的神像等等。這些文物從遠古到近代都有,像是西元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黏土板、古埃及的棺材周朝的青銅器,還有近代的仿冒球衣(象徵近代各個國家的關係密切,那件仿冒球衣的來歷可以追溯到數個國家)等。而在這些文物之中,較為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清朝的《大地全球一覽之圖》,該地圖是當時學者運用各方資訊繪製而成。地圖上將亞洲稱為神洲、歐洲稱為祅洲、 非洲稱作烏洲、北美洲為華洲、南美洲為白洲,而南極洲也有在上面,被喚作南洲。在這些古籍古圖上見到以前的舊譯名,不禁會讓人好奇當時是基於什麼來命名選字的,也許將來也可好好研究一下。
士林神農宫

看完展覽之後,搭公車來到了北捷士林站附近,前往士林三大古廟之一的「士林神農宮」。士林神農廟最初原本是間土地公廟,據說因為重建時把廟蓋得太好了,土地公的神格相較之下有些不合禮制,所以改迎奉神農大帝為主神,廟名也變成神農宮。 如今一樓供奉的昰土地公,神農大帝則供奉在二樓。

離開神農宮之後,我稍微走去參觀了一下天文科學教育館,裡頭介紹了氣象、星空等天文現象背後的原理。不過這裡似乎比較面向小孩子,適合親子造訪吸收天文知識。而在走出天文館時,我注意到旁邊有個Ubike的出租站,想說來臺北逛就試著騎一下好了,便從天文館騎到北捷士林站去,準備造訪士林三大古廟剩下的一座──士林慈諴宮

士林慈諴宮
而在前往慈諴宮的路上,偶遇了數棟老建築,像是以前的士林公會堂與士林街役場。雖然外觀已經給改造過,但隱約還是能感受到昔日的影子。從士林公民會館往南再走一會兒,便來到慈諴宮,由於此時時間尚早,所以攤販還不多。若是再晚一點,便是士林夜市的營業時間了,到時候廟宇周圍就會有很多人。

士林公民會館(昔日街役場)
慈諴宮供奉的是媽祖,為士林新街的重要廟宇,原本是位於他處。廟前隔著大南路與戲臺相對,而在戲臺後方則是士林市場。而在慈諴宮的廟埕,有兩座石燈籠,我想這應該是日本時代時才有的東西,以前在淡水清水巖的廟埕也有看到類似的石燈籠。而在結束士林的行程之後,晚上我則是到公館一帶逛舊書店,找找看有沒有有興趣的二手書,然後便回旅舍休息了。

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2015年北基行 (上)

陽光普照的臺中
今年2月初的時候,為了參觀在歷史博物館的「神遊武當-道教千年文物特展」與故宮博物館的「另眼看世界─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我進行了一次個人的三天兩夜小旅行。而除了去參觀展覽外,我也打算順便拍下些臺北與基隆的文化資產照片,將來可用在維基百科上。不過就在即將成行前,氣象報告卻說這幾天北部的天氣不是很好,所幸雖然沒有陽光普照,但也不至於到傾盆大雨,還是可以拍照。

第一天早上我搭乘國光客運北上時,天氣都還算好,中途在臺中朝馬站停車時,還有大太陽。但是等我抵達臺北時,那邊的天空早已被雲層覆蓋,且飄著細雨。

老屋裡的宅急便
但細雨並沒有持續很久,所以我還是照著原先的規劃,從臺北車站出來後,步行前往歷史博物館並沿路拍照。首先沿著忠孝西路西行,拍下「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臺北郵局」、「臺北北門」、「舊三井倉庫」等建物的照片,接著走撫臺街(延平南路)往中山堂(臺北公會堂)前進。途中偶然見到撫臺街洋樓旁有間開在老屋裡的宅急便,也順便拍了張照。

而在到了公會堂之後,我稍微繞了一下路,繞去看西本願寺。這個地方在我2011年來臺北時也曾經造訪過,不過那時這裡還沒有整修過 ,如今已經成為一個藝文場所了。而在大殿基座之下,有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我好奇上前造訪時,遇到了一位相當熱心的志工,跟我介紹裡面的展示品,像是昔日西門町的老戲院照片與一些老唱片等等。



整修前
整修後


展場入口
而在參訪完西本願寺之後,我從長沙街轉博愛路往南直走,穿越臺北植物園來到了歷史博物館參觀道教文物展。這場展覽先是介紹了道教的形成與發展經過,接著介紹了道教的文化,包括神明體系與道教儀式等等,而後有一區專門介紹武當山。一提到武當山,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武當派與張三丰。而除此之外,武當山與江西龍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齊雲山號稱為道教的四大名山,歷來已有道觀存在,而明朝時在明成祖動員之下,建成了9宮8觀36庵堂72岩廟39橋與12亭,並將武當山敕封為「大嶽太和山」使武當山地位大為提升,武當山成為「皇家道場」。雖然在展場只能看到這些建物的照片,但多少也能想像一下其壯觀景象,將來如果有機會的話,想要造訪武當山一趟。

而在參觀完展覽之後,我便前往這次旅行住宿的地方「SPACE INN」。SPACE INN的位置在二二八公園附近,雖然是在地下室的旅舍,但要前往臺北的其他地方相當方便,從北捷臺大醫院站便可以搭捷運去其他地方,而要步行前往西門町等熱鬧之處也不會太遠。裡頭的起居設施也做得很不錯,還有個人專屬的置物櫃可以讓人安心的存放行李。下次有機會再到臺北的話,我會考慮再住在這裡。

而在處理完入住事項後,我到西門町小逛了一下,之後在捷運到「國立臺灣圖書館」。這間圖書館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日本時代,最早是「臺灣文庫」後來演變成「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日本時代的總督府圖書館館舍雖然毀於戰火,但裡頭的藏書絕大部分因為很早就先疏散到他處而避開了戰火,而被繼承了下來。雖然因為住在臺南的關係,所以辦的借書證可能使用的機會不大,但日後便可使用該館的電子資料庫做為編寫條目或文章的參考資料。在樓上的臺灣學研究中心裡,可以看到許多日本時代的書籍(翻印本)。但很遺憾我現在的能力還不夠,雖然知道這裡是寶山,但還沒辦法好好地尋寶加以運用。所以這次只能先瀏覽一番,待精進能力之後再來妥善運用裡面的資料。

離開圖書館回到臺北市區,找間麥當勞吃個宵夜後,我便回到旅舍為第二天的行程養精蓄銳了。





維基百科與復興空難

在我今年2月初到臺北旅行的期間,在臺北很不幸地發生了這起空難,然後意外地由於這場空難,讓維基百科再次地登上新聞版面。

一開始在蘋果日報上這篇〈復航墜機 已列《維基百科》〉 ,提到在空難發生過後不到半天,維基百科上就已經出現了這起空難的條目。這是維基百科跟傳統百科全書比起來的一大優勢──即時性,藉由各個維基人的一起努力,一個條目便能在短時間從無到有迅速建立起來,可說是眾志成城。不過在中文維基上,通常是重大事件或議題才有這樣短時間密集且大規模的協作,中文維基上大部分的條目主要還是由一個主編者建立起來,日後才有其他維基人來做或多或少修改。而對於此一現象,有熱心的維基人發起了台灣知識種子計劃,除推廣維基百科之外,也以主題編輯來成立團隊,像是要把國際醫學翻譯計畫的1000條翻譯完畢的醫藥保健專題小組與要完成400多種台灣常見蝴蝶的暨大的蝴蝶專題小組。

然而除了這個正面報導之外,也有負面的新聞出現。以蘋果這篇〈揉眼睛!是真的 復興在維基變「空難航空」〉為首,自由今日新聞網也出現了相關報導 ,報導了復興航空條目遭人惡改的事。每次有出現事件時,除了有熱心編輯的人出現之外,也會有這種故意惡改條目,把維基百科當成發洩情緒和嘲諷的工具。不過更令人心寒的是底下的一些回應,除了有人居然以為這哪算惡改之外,居然還有人直接說維基是垃圾,這簡直是侮辱了全球的維基人,只憑偶發的幾次事件就抹煞了大家的貢獻。不過只要還有人認同且需要維基百科,我會一直繼續寫條目下去,將知識分享給大眾。